11月27日17时30分,工人日报评论员、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获得者罗筱晓为老梁新闻评论班同学召开“评论员的养成”专题讲座,旨在通过本次讲座精进同学们的业务能力,在未来的写作中输出更多有意义的观点。
罗筱晓老师自称“非常规评论员”,在讲座中以自身七年来的写作稿件出发,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详实地阐释了稿件的写作思路。
首先,罗筱晓老师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差异化出发,强调新闻评论需要有基于事实的个性化思考。在一些诸如:“鸡蛋反熟”“量子记忆法”等“反常识性新闻事件”中,在评论中更要注重基于常识的分析与论理。
随后,罗筱晓老师从新闻评论的切入角度出发,进一步强调新闻评论时效性的重要,并对同学们的选题提出了一些建议。罗老师指出,选择自己了解、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可以更容易地入手,在写评论时也要注意逻辑性的自洽与完善,通过多角度分析来发出真正“有意义的声音”。
接着,罗筱晓老师以自己撰写“网络暴力相关新闻评论为例”对同学们提出最后一个建议——多积累,多实践。筱晓老师强调,日常的知识储备是十分必要的,要学会从不同的新闻中归纳总结出相同的内核,这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不是今天关注某一领域明天就会有话说,需要坚持不懈地去积累去实践才可能有收获。写自己熟悉的领域会变得游刃有余,接触到陌生领域也会获得让自己突破的快感,好的稿件总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形成的。
在讲座的最后,罗筱晓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一一回应,针对“创作瓶颈、评论边界、投稿受挫”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你写的评论或者新闻稿,无论是当时还是过去一段时间回头看都能让自己觉得开心,你就能体会到文字和思想的意义”在筱晓老师的寄语中,本次讲座落下帷幕。相信评论班的所有同学都会从中得到不同的感悟,将罗筱晓老师今日所讲运用到实践中去!